4月19日,人形人半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北京總站參與聯合主辦的机器奖牌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馬將在北京亦莊舉辦。今年的开战參賽隊伍中,既有來自高校、完赛科研院所的首次生“學院派”人形機器人單位,也有並不是亮相專業進行機器人研發的企業。究竟有什麽樣的冠军機器人參賽?
總台記者日前探訪了一些企業備賽的情況↓↓↓
巡檢機器人備戰馬拉鬆
開展適賽化改造
總台記者 袁嘉憶:這位身形矯健、步伐鏗鏘的样产“鋼鐵少年”,就是人形人半宇樹G1機器人,在即將舉行的机器奖牌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賽上,它將作為城市之間科技隊的开战選手亮相賽場。
為了更好備戰這次半馬,完赛這位選手的首次生“後援團”對它進行了一些適賽化的改造升級。首先就是亮相減輕負重。這款機器人是冠军可以加裝更加適用於工業和生活場景的靈巧手,通過電機的驅動,可以用來執行一些物品的拾取,箱子搬運等精細操作。不過,對於一位機器人跑者而言,這樣既耗電又頗有分量的靈巧手,就不是那麽必要了,所以現在它的手是換成了質地更輕的複合型塑料。
輕裝上陣的同時,也不能忘了能量補給。這個機器人的側麵是為這次比賽專門改裝的開放式電池倉,它通過卡扣式的設計,可以實現電池快速換取。而且這塊大容量的電池可以續航2個小時,這樣電池的設計,其實也跟這支參賽隊伍的“老本行”有關。
城市之間科技隊是一家從事機器人應用場景落地的企業,他們主要研究的方向是將“誕生”於實驗室的機器人投入城市管理、商業服務、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實際應用中。這次出戰半馬的機器人,它的“本職工作”是北京一個產業園區裏的“巡檢員”。現在,它既能保持長時間待機的續航能力,還被加裝了道路感知係統,可以依托實際工作場地檢驗機器人的各項性能。
城市之間(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具身機器人中心總負責人 薛清恒:這個地方,就是我們在前期做工廠的一個測試,整個大院兒大概有500多畝地。未來我們會結合廠商在環境感知,倉庫整體的地圖,地形地貌,人車分流,都要跟機器人進行一係列配合。通過這次半馬,我們也可以助力同樣參加的隊伍一起把機器人的商業性應用落地。同時也讓我們新的機器人進入大家的視野。
完賽獎牌首次亮相
機器人元素拉滿
在這次的機器人半程馬拉鬆比賽中,機器人與人類選手一樣,一路上要爬坡、跨越軌道、拐14個彎。對機器人來說,這些都是不小的挑戰。為了鼓勵這些初出茅廬的選手,每支參賽隊伍隻要能夠在三個半小時內跑完全程都能獲獎。日前,主辦方也正式發布了完賽獎牌。機器人半馬獎牌什麽樣?來看總台記者的獨家揭秘。
總台記者 邵薇:我手中拿的這塊獎牌是首次公開亮相,打開第一層能看到此次半馬設置的比賽全長,仿佛在說“恭喜你完成了21.0975公裏的奔跑”。全部打開,就是本次比賽的“主角”——人形機器人,它有著靈活的關節和頭部。轉到背麵,是比賽的舉辦地——北京亦莊的地標性建築,它們通過一塊電路板“集結”在一起,展示著這是一塊高新技術產業集聚的沃土。
獎牌上寫著“完成式”的英文,代表著人形機器人選手,隻要在關門時間,也就是三個半小時內完成比賽就能獲得這枚獎牌。
傳統規則將受挑戰
機器人冠軍如何產生?
看來這枚獎牌確實很特別,不過,它隻是一個完賽的獎勵,根據賽事規則,最終還是會分出冠亞季軍,並頒授獎杯。這裏有一個區別於人類馬拉鬆之處,那就是第一個完賽的機器人可能並不是冠軍。那真正的冠軍是如何產生的呢?
據了解,絕大部分機器人在比賽過程中會有更換電池甚至更換機器人的情況,按照賽事規則,如果機器人不在補給站換電,會麵臨相應的罰時。如果比賽當中更換機器人,也會麵臨罰時。
2025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機器人競賽組副組長 王國林:比賽采用綜合計時的方式計算參賽隊伍的最終成績,把從起點出發的時間,即到達終點的時間,以及可能違規的罰時時間加在一起,綜合的成績作為最終成績。這就有可能導致第一個到達終點的機器人,最終成績未必是第一名。
裁判委員會會每隔一公裏統計一次各支隊伍罰時的情況,如果第一個完賽的機器人沒有設置終點衝線環節,那可能意味著它罰時嚴重,導致綜合成績並不是冠軍。
2025北京亦莊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鬆機器人競賽組副組長 王國林:我們會給冠軍的隊伍拉線,也就是說誰衝線誰是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