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行外匯數據
指數行外匯數據

向傳統民謠注入賽博聲場

时间:2025-05-04 18:14:18来源:

客語歌手秋林:傳唱《二十四節氣歌》,客语煥活千年農耕智慧_南方+_南方plus

近日,從韶關翁源走出來的客语客語歌手李秋林(藝名秋林),與樂隊帶著新專輯《夢裏夢外》,歌手歌焕耕智回到家鄉開了一場沉浸式唱聊會,秋林演繹了《二十四節氣歌》《唱山歌》等多首充滿濃鬱鄉情的传唱客語歌曲,以及融合電子搖滾創作的节气新歌《夢裏夢外》,向傳統民謠注入賽博聲場。活千慧

從事唱作20多年,年农秋林善於從客家民俗文化、客语新山歌元素中汲取靈感,創作出風格獨特的新民謠。他堅信,方言不該是蒙塵的老磁帶,當傳統民謠遇上電子節拍,能迸發出年輕人喜愛的音浪,向世界傳遞大山的呼吸。

秋林樂隊演出現場。

鄉土情懷:客家山歌的現代演繹

秋林的客語歌曲創作,始於《二十四節氣歌》。

“我出生在韶關市翁源縣的一個客家山村,小時候就跟著父母插秧、收稻,聽著老人念叨‘立春花開雨水來’,這些農諺就像刻在土地上的年輪。”在秋林看來,二十四節氣是祖輩安排農事的時間密碼,但如今很多年輕人連“芒種火燒天”這樣的節氣諺語都不懂了。他希望能通過音樂,把中國傳統的農耕智慧流傳下來,讓城市人也能觸摸到土地的脈搏。

《二十四節氣歌》以客家方言韻律為載體,對傳統二十四節氣歌進一步演繹,化作生動的田園詩篇。“清明犁田 穀雨春茶”描繪的是清明時節氣溫回升和春雨潤澤,農民開始翻耕土地、施底肥,為早稻插秧做準備,以及穀雨時節茶農穿梭於茶園間,忙著采摘春茶的畫麵。

“小暑穀熟 大暑忙收”展現出小暑時節早稻進入灌漿後期,早熟品種開始成熟收割,大暑期間早稻收割接近尾聲,晚稻插秧進入高峰期的景象。這種創作手法既延續了客家山歌“歌中有畫”的傳統,又通過“芒種看果 夏至看禾”等具象化表達,讓千年農耕文明在現代旋律中煥發新生。

小學語文教材《二十四節氣歌》節選。

這首耗時兩年精心創作的歌曲,讓秋林第一次站上了演出舞台,真正唱出了內心的熱愛,也得到了越來越多樂迷的喜愛。

2018年,《二十四節氣歌》還被收錄到上海教育出版社的語文主題學習教材(二年級版)。當看到山區孩子們在音樂課上唱起自己改編的客語歌曲時,秋林感到一切的堅持都是值得的,“原來音樂真的能成為文化的橋梁。”

音樂之路:從“不得勁”到“使命感”

說起與音樂結緣,秋林回溯到了自己的青蔥歲月。“讀高中那會,我經常潛進音樂院校蹭課、與那邊同屆學生交流、跟他們去演出,打下手……通過一點點‘笨方法’學習音樂。”

2001年起,他開始唱國語歌,但由於發音不標準,情感傳達不出來,演唱缺少感覺,陷入了很長的迷茫期。“你可以嚐試唱客語音樂。”直到2012年,處於音樂低穀的秋林受前輩一番話所啟發,毅然踏上客語音樂創作之路。

秋林。

當時,客語音樂在主流樂壇幾近空白,想在客語音樂創作上成功等同於在沙漠上種出綠洲,絕非易事。比起怕失敗,秋林更怕固步自封,且他堅信“客家人要傳承客家音樂文化”。

由於早期客語音樂缺乏商業價值,靠著電視劇配樂、企業歌曲製作等工作維持生計的秋林,隻能利用碎片時間研究各地客家山歌的曲調、歌詞結構。為了還原農耕生活的真實場景,在創作《二十四節氣歌》時,他向母親一一請教二十四節氣的農事細節。

正是憑借對客語新民謠的堅守與熱愛,秋林一步步創作出優秀的客語歌曲,並收獲歌迷的支持和音樂人的認可。以生動的客家生活場景為靈感創作的《大嶺腳下》專輯,更是斬獲多個國際樂壇獎項。

“破圈”密碼:讓山野天籟走向城市

談到客語音樂的發展,秋林直言,客語音樂在國內仍麵臨“語言斷層”和“市場邊緣化”的雙重挑戰,無法跟現代音樂去抗衡,需要更多人去保護和傳承它。

“創新是唯一的出路。”秋林認為,要摒棄“自娛自樂”的老想法,嚐試把傳統的客家山歌融入到現代音樂中,從而形成一種新的客語音樂形態。他在《妹當家》這首歌中,便是運用現代和聲組合唱法,重新演繹了來自江西贛州市石城縣的一支山歌,讓它聽起來更加空靈,仿佛瞬間置身於大山。

“我們的音樂,既要守住祖宗的魂,也要讓世界聽見我們的聲音。”秋林表示,傳承客語音樂不可一蹴而就,需一步步地探索出更多形式,更全麵地去推廣。“廣東鄉村歌手大賽是一個非常好的音樂平台,它給予一批有想法、有實力的鄉村歌手展現自己的舞台,希望有更多的客語歌手能站上舞台,展現鄉村音樂的魅力。”

撰文:鄧家豪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江玲

更多内容请点击【時尚】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