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行外匯數據
指數行外匯數據

深入研究方劑配伍規律

时间:2025-05-05 03:06:13来源:

蒙醫藥是蒙药中國傳統醫藥文明的瑰寶,是配伍曆代蒙醫藥世家多年的臨床總結和智慧的凝聚。蒙藥方劑配伍是研究蒙醫藥理論的重要環節,是概况蒙藥方劑現代化研究的核心部分。深入研究方劑配伍規律,蒙药對於傳承、配伍創新和發展傳統蒙醫藥具有重要意義。研究目前,概况蒙藥方劑配伍主要是蒙药通過拆方研究、化學成分研究、配伍藥代動力學研究、研究方劑有效組分配伍研究、概况血清藥物化學研究等方麵進行。蒙药文章對蒙藥方劑配伍理論及現代研究狀況進行了梳理、配伍分析,研究並探討了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對未來方劑配伍規律研究的展望。

蒙藥方劑配伍是在蒙醫藥基礎理論的指導下,對病因進行分析,初步決定治療方法的前提下,根據方劑配伍規律配製一定臨床療效的處方。蒙藥方劑配伍規律是以蒙醫藥基礎理論為指導,根據君臣佐使原則和“味”“消化味”“功效”三條配伍基本規律,以提高療效,調整藥物偏性,減少或抑製毒性,協同作用為目的將兩味或兩味以上的單味藥材有序、有理、有效的組合使用。正如大戟、烏頭、天南星等許多蒙藥,藥性峻猛,對機體有副作用或有毒性,尤其是活性成分與毒性成分為同一類成分的一些藥物,其因安全性較低而不乏中毒甚至死亡者。但是,如果將這些有毒且有效藥物與一些其他蒙藥配伍後,產生相互作用而使其原有毒性減少甚至消除,成為專治某些疑難雜症的方劑。蒙藥方劑配伍絕不是單純的藥物疊加,而是存在一定的配伍規律以及嚴格的配伍原則,是曆代醫家多年的臨床總結也是智慧的凝聚。配伍是單味藥之間的有效組合,每味單藥具有複雜的化學成分,因此多味藥物組合使用使蒙藥複方製劑具有多成分、多途徑、多靶點等特點。

1傳統蒙藥方劑配伍原則及配伍規律

蒙醫藥學基礎理論認為人體由赫依、協日、巴達幹等三根組成。通過管理三根平衡,綜合調節人體內“三瀉”(大便、小便、汗水)和“七素”(食物營養精髓、血液、肉、脂肪、骨、骨髓、精)的整體動態變化。蒙醫理論認為,三根動態平衡一旦被破壞,人體正常生理功能將受到影響,從而引起“六基症”(赫依、協日、巴達幹、血、協日烏素、蟲)的產生。蒙藥是指在蒙醫基礎理論的指導下,治療“三根”失調引起的各類疾病的藥材統稱,具有“溫寒兩力”“消化三力”“基礎六味”“八種藥性”和“十七種功效”等性質。基於以上蒙醫藥學基本理論,蒙藥方劑配伍以君、臣、佐、使為配伍原則,以味、效、消化味等三因素指導組方和配伍,結合臨床症候和病因,使蒙藥方劑發揮最大複合藥效。

在君臣佐使配伍原則中,君藥是指針對病症及病症部位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臣藥主要是輔助君藥治療主症,增強君藥療效,且同時對其他症狀具有一定作用的藥物;佐藥輔助君藥,治療伴隨症狀的藥物。使藥是指在君藥和臣藥當中除了具有“橋梁”作用之外,在方劑配伍中具有協調作用的藥物。例如,清熱、保肝蒙藥方劑地格達-4味湯中以具有清“希拉”、保肝作用的肋柱花為君藥;以具有清熱作用的胡黃連為臣藥輔助君藥增強其療效;梔子和瞿麥為佐藥和使藥,具有協助和調和作用。蒙藥方劑中組成成分的配比調整是由病情的輕重及特性而定。一般規定為:治療病情較輕,無嚴重反應的輕病時,君藥、臣藥的種類較少,使藥的種類相對較多,亦或者君藥、臣藥各一味製成。一般為2~8味藥組成;治療病情中等,反應明顯的中病時,君藥、臣藥的種類較少,佐藥及使藥的種類相對較多。一般為8~16味藥組成;治療病情嚴重,反應劇烈的重病時,君藥、臣藥的種類增多,佐藥及使藥的種類依次增多。一般為16~20味藥組成;個別作用較好,有獨特性的蒙藥方劑為多至20~40味藥組成。

此外,“味”“效”“消化味”配伍規律是蒙藥方劑配伍獨有的理論,主要根據蒙藥基礎六味(甘、酸、鹹、苦、辛、澀)、8種本質性能(如重、膩、寒、鈍、輕、糙、熱、銳)及4種消化味(甘、酸、苦、辛)理論所指導的一種配伍規律。不論何種藥物的基礎味、功效、消化味按配伍規律組方,都對病症有最佳療效,若未按味、功效、消化味配伍規律組方,那麽功效對消化味,消化味對基礎味依次產生影響,因而其隨味功效就發揮不了最佳功效。一副方劑中或許各單藥的味相互阻礙,但消化味可相互輔助,隨味功效相互阻礙,但本質功效可相互輔助。因此方劑,尤其口服方劑應著重“味”“功效”“消化味”等3種配伍規律組方。

2蒙藥方劑配伍的現代研究

2.1化學成分研究

蒙藥方劑中治療疾病的成分是其有效物質基礎。蒙藥方劑具多組分及多成分的特點,因此使蒙藥方劑的化學成分變的極其複雜。在大量的方劑化學成分研究中發現,多味藥物的聯合作用使得配伍前後的化學成分大不相同。如:由於多種成分的存在可能複合成新的化合物,或某些成分的含量發生變化,或降低或消除了某些成分的毒、副性,或在煎煮等製備過程中使得某些成分分解或破壞等。如:白鳳等在蒙藥複方協日嘎-4體內外化學成分分析中發現,方劑中的化學成分不是單味藥化學成分的疊加,且配伍在薄層掃描中出現新峰,證明可能通過多味藥配伍有新生代謝產物生成。許良等采用不同溶劑對森登-4湯進行萃取,並對萃取物的抗炎鎮痛藥效進行比較,發現其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顯著的抗炎作用及鎮痛作用。對森登-4湯乙酸酯部位進一步研究,發現有1個化合物為在森登-4湯的4味藥材中未見到的新化合物,目前判斷是在藥物浸泡煎煮過程當中形成的新化合物,而且有可能是該方藥效物質。許海傑等在肉豆蔻-5中得到8個單體化合物,其中5個為首次從該方分離出來,且其中的土木香內酯、異土木香內酯、木香烯內酯為該方重要的效活性成分。黃玲玲等使用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研究蒙藥“三子湯”揮發油化學成分,最終鑒定了揮發油27個化合物成分,為該方揮發油成分的研究提供依據。以上看出對蒙藥方劑化學成分的研究,從根本上闡明藥效物質基礎,揭示方劑配伍規律的科學內涵。

2.2藥代動力學研究

蒙藥方劑的藥代動力學是定量分析單味藥、組合藥在體內的吸收、分布、代謝、排泄等的變化,進一步探索血藥濃度變化規律的研究。金剛等對蒙藥地格達-4味湯藥代動力學研究中發現,與其他藥對組相比,地格達-4味湯組與肋柱花胡黃連藥對組的血藥濃度明顯較高,地格達-4味湯血組的Cmax、T1/2、Vd都高於其他藥對組。進一步明確地格達-4味湯配伍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合理性。肖雲峰等在配伍犛牛心髒和家豬心髒時蒙藥八味沉香散中丁香酚藥代動力學對比研究中,發現配伍犛牛心髒比配伍家豬心髒的藥代動力學參數更利於臨床治療。趙洪超等在森登-4提取物中總黃酮對風濕性關節炎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的體內藥代動力學過程研究比較,發現風濕性關節炎模型大鼠對森登-4提取物總黃酮的代謝速率和發揮藥效時間更快更久,該發現對森登-4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有效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科學依據。隨著藥代動力學研究技術不斷成熟,在新藥初步篩選、方劑配伍規律研究及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等方麵成為重要方法。

2.3血清藥物化學研究

蒙藥血清藥物化學實驗研究是以含藥血清為實驗樣品,使用藥物化學方法研究方劑進入體內之後的變化過程以及從含藥血清中分離、分析、鑒定所含移行成分,對移行成分和藥物療效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從而確定藥物的藥效物質基礎。在蒙藥方劑配伍規律的研究中,血清藥物化學方法可確定藥物的活性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方劑中君臣佐使藥配伍的可行性和科學性。巴根那等對急性肝損傷大鼠給蒙藥地格達-4味湯的水提物,並對給藥後的血清中移行成分進行分析,結果檢測到9個移行成分,其中4個為該方原型成分,5個為代謝產物。信莎莎等將蒙藥述達格-4及其各單味藥灌胃大鼠之後檢測含藥血清,並比較該方體外化學成分及體內吸收入血成分。發現該方劑灌胃給藥後17個成分為體外成分直接入血,另外6個成分初步判斷為新產物,且認為這23個入血成為分述達格-4的有效成分。趙海龍等對蒙藥協日嘎-4中總酚酸成分在大鼠血清中的含量進行檢測,建立了三氯化鐵-鐵氰化鉀溶液顯色總酚酸成分的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為之後協日嘎-4藥效活性成分的研究提供方法。張天明等使用紫外可見分光光度法對前列腺炎症模型大鼠和正常大鼠血清中協日嘎-4的生物堿成分含量進行檢測,並確定了該方中生物堿成分有調節非細菌性前列腺炎大鼠的作用。

2.4拆方研究

蒙藥方劑的拆方研究是將多味方劑,根據君臣佐使配伍規律、藥物功效、性味或其他分類方法拆分成多個分組,分析主要藥效的藥物,進而探索蒙藥配伍規律,為臨床用藥提供依據,目前在方劑配伍規律研究中是一種常用的方法。例如孟和達來等將拆分的地格達-4味湯的四味單藥灌胃給急性肝損傷大鼠模型,分析四味單藥的君、臣、佐、使分配,實驗結果認為君藥為肋柱花、臣藥為梔子、使藥為瞿麥,其中胡黃連為臣藥或佐藥。包明蘭等通過將地格達-4味湯拆方成單味藥、藥對及全方,追蹤梔子苷在急性肝損傷大鼠體內的變化,梔子苷為入血指標性成分,發現梔子與肋柱花藥對相應時間點血中梔子苷含量均高於單味梔子和全方。許良對森登-4湯進行拆方研究,闡明其配伍規律,進一步確認森登-4味湯中的君藥為文冠木、臣藥為川楝子、佐藥和使藥分別為梔子和柯子,並研究確定了槲皮素、梔子苷和沒食子酸等15種化學成分為該方劑的主要藥效物質基礎。任蕾等采用FTIR技術將葛根芩連湯拆方成葛根黃芩藥對,葛根黃連藥對,葛根甘草藥對及葛根黃連黃芪組等6個新配伍,研究全方及拆方後的配伍的藥物活性成分的變化,探索該方君臣佐使配伍規律和相互作用。FTIR紅外光譜圖顯示全方時峰最多最強,這也證實了該方配伍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蒙藥方劑配伍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蒙藥方劑配伍現代研究處於初級階段,主要圍繞各單味藥組分體內外化學成分、代謝過程等開展配伍研究。常用的蒙藥方劑配伍研究方法具有一定代表性,但同時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化學成分的研究中因天然藥物的產地、種植方式、種植條件、采收季節、用藥部位不同,並且由於化學成分不能直接代表方劑在體內的藥效物質,隻是從體外成分變化角度來研究的話很難證明配伍藥物之間關係。血清藥物化學方法中實驗動物的種屬、年齡、性別、所在環境、給藥方式、給藥濃度、采血方式、離心過程的不同實驗結果也會有一定的偏差。此外,蒙藥方劑配伍具有鮮明的理論基礎,如“味”“效”“消化味”為基礎的蒙藥特色配伍理論。但在現代研究中很少能夠涉及該三因素對方劑配伍的影響,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實驗結果無法用蒙醫藥理論來闡釋方劑配伍原則。因此,有效結合各種現代研究技術手段和蒙藥方劑配伍理論,是目前蒙藥方劑配伍研究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4小結

綜上,蒙藥方劑是遵循“君、臣、佐、使理論”和“味、效、消化味理論”,根據辨證論治規律發揮最大藥效的處方,是蒙醫臨床治病的基礎。蒙藥方劑配伍研究主要圍繞組分體內外化學成分分析,藥代動力學分析以及拆方前後化學、藥理學評價研究等,但其缺乏蒙藥方劑配伍理論闡釋及配伍作用模式分析。因此,在特色蒙藥方劑配伍理論的指導下,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開展多層次、多水平的蒙藥複雜組效關係,並運用現代組學技術和藥物信息學技術揭示蒙藥方劑配伍作用機製,創建蒙藥方劑配伍優化設計理論,為蒙醫臨床組方用藥提供更多現代科學依據,為創製蒙藥創新藥物奠定堅實基礎。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21年2月,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

相關鏈接:天南星乙酸乙酯丁香酚槲皮素

更多内容请点击【熱點】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