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6日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誌快報》上的早期最論文稱,來自天文學研究大學協會的宇宙國際團隊結合多台望遠鏡,發現了一處遙遠的射电雙瓣射電噴流,其跨度驚人,喷流至少達到20萬光年,发现是早期最銀河係寬度的2倍。這是宇宙迄今發現的宇宙早期最大射電噴流。
該噴流起初是射电天文學家利用國際低頻陣列射電望遠鏡發現的。隨後,喷流他們使用雙子座近紅外光譜儀(GNIRS)進行了後續觀測,发现並使用霍比-埃伯利望遠鏡進行了光學波段觀測,早期最從而繪製出射電噴流和產生該噴流的宇宙類星體的完整圖像。這些發現對於深入了解宇宙中第一批大規模噴流的射电形成時間和機製至關重要。
大多數星係中心都藏著巨大的喷流黑洞。這些黑洞吞噬著墜入其中的发现氣體和塵埃,摩擦過程中釋放出巨大能量,形成發光的星係核心,即類星體,並噴射出高能物質噴流。這些噴流能夠被射電望遠鏡在很遠的距離上探測到,但直到目前為止,在遙遠而古老的早期宇宙中,它們仍然難以捉摸。
要了解類星體的形成曆史,就必須確定其特性,如質量和物質消耗速率。為了測量這些參數,團隊尋找類星體發出的特定波長光線,即鎂離子寬發射線。通常,該信號出現在紫外波段。然而,由於宇宙膨脹,類星體發出的光會被“拉伸”到更長波長,鎂信號到達地球時處於近紅外波段,可用GNIRS探測。
這個類星體名為J1601+3102,形成於宇宙誕生不到12億年的時候。雖然類星體的質量可達太陽數十億倍,但J1601+3102的質量相對較小,僅為太陽的4.5億倍。其雙瓣噴流在亮度和距離類星體的延伸長度上均呈不對稱狀,表明極端環境可能正在影響其噴流。
有趣的是,驅動這一巨型射電噴流的類星體的黑洞質量並不極端。這似乎表明,在宇宙早期,要產生如此強大的噴流,並不一定需要異常巨大的黑洞或吸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