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行外匯數據
指數行外匯數據

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品種

时间:2025-05-05 01:14:51来源:

廣東水稻單產提升技術指南|廣東糧食安全守護者行動_南方+_南方plus

附件1

專家指導組

唐湘如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博士導師

張澤民  華南農業大學教授、水稻博士導師

何秀英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所長、单产研究員

陳國榮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副所長

黃 慶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員

羅學梅  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種植業技術與種業推廣部部長、提升正高級農藝師

附件2

廣東水稻單產提升品種選擇

高產品種:根據我省不同稻作區生態氣候、技术種植模式、指南種植習慣及稻米產業發展布局等,广东在光溫生態條件較好的水稻糧食主產區選擇種植抗病抗逆性強、適應性廣、单产大麵積種植平均畝產可達500公斤以上的提升常規稻或雜交稻。常規稻品種包括粵禾絲苗、技术粵農絲苗、指南禾廣絲苗、广东金農絲苗、水稻五山絲苗、单产南桂占、南優占、粵香430等;雜交稻品種包括吉豐優1002、青香優19香、貴優336、廣8優金占、廣泰優天弘絲苗等。

優質品種:根據我省不同稻作區生態氣候、種植模式、種植習慣及稻米產業發展布局等,在絲苗米產業園區、優質稻主產區重點推薦大麵積種植平均畝產可達450公斤以上的“廣東絲苗米”品種,如19香、南晶香占、象竹香絲苗、青香優19香等。適宜機械化品種:適宜機械化插秧水稻品種包括合豐絲苗、黃華占、粵禾絲苗、粵福占、金農絲苗、泰優208、廣8優金占和貴優55等。

適宜機直播品種:包括粵禾絲苗、南油絲苗、莉香占、黃廣農占、黃華占、禾廣絲苗、吉豐優1002等,這些品種具有產量較高、抗倒伏性較好的特點,適宜湛江、茂名和陽江等粵西直播稻地區。

選擇品種時,還應考慮不同地區影響產量的關鍵痛點問題,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宜品種,如易感白葉枯病、易遇台風危害的沿海地區,選擇抗白葉枯病和抗倒伏品種;易發稻瘟病地區,選擇抗稻瘟病品種。

附件3-1

雙季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栽培技術

一、技術增產提質增效情況

該項目通過多年的研究,針對雙季稻生產中常見的高低溫等自然災害情況,開發出了一套綜合栽培技術。該技術涉及使用定製的壯秧劑、專用肥料和米質改良劑,旨在增強雙季稻的抗逆性,同時提升作物生長的“源”(即葉片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庫”(即籽粒的貯存能力)。這不僅改善了米質,還提高了產量,相比傳統高產栽培技術平均增產達到10%以上,創造了單季畝產量高達1537.78公斤的記錄。每畝生產成本減少了45.37元。

二、技術要點

①秧田施用“超級水稻壯秧劑”,培育壯秧按每秧盤加入10克“超級稻壯秧劑”施於塑盤底部,然後,用勺將秧床溝的泥漿潑入塑盤上,刮平泥漿後播種;秧田濕潤育秧按1平方米秧田麵積施用15克“超級稻壯秧劑”,然後,將秧床溝的泥漿扶入秧床麵上、蕩平後播種;播種後輕壓種子入泥,覆蓋,確保培育壯秧。

②適時、適密拋(插),早稻於3月中、下旬拋(插)秧,晚稻7月中、下旬拋(插)秧,控製秧齡4.5葉以內。保證每畝拋(插)1.6-1.8萬蔸。

③施用“超級水稻專用肥”,第一次犁田或旋耕田時作基肥全層施用“超級稻專用肥”40-60公斤/畝,耙田整平後經過一天的沉漿後才進行拋(插)秧。拋(插)後5-7天追施分蘖肥“超級稻專用肥”20公斤/畝,促進早發分蘖。

④噴施“超級水稻米質改良劑”,在破口期結合病蟲防治每畝用“超級稻米質改良劑”100克兌水15-20公斤噴施。

⑤節水灌溉,泥皮水拋(插)秧,拋(插)秧後前期保持淺水分蘖,夠苗後排水露曬田。采取多露輕曬,控製無效分蘖,增強植株抗病、抗倒伏能力,減少病蟲害發生。孕穗期至破口期保持淺濕交替,以濕為主,幼穗分化始期灌水3-4厘米,抽穗後保持淺水層以利於灌漿結實,黃熟期采取間歇灌溉,幹濕交替,保持田間濕潤。收獲前5-6天斷水。

三、適宜區域

適應於雙季超級稻種植區。

四、注意事項

超級水稻專用肥的施用量要根據土壤肥力特點和耕作製度等適當調整,如前作為蔬菜,超級水稻專用肥用可適當減少。

五、技術依托單位

1.華南農業大學

聯係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483號華南農業大學

郵政編碼:510642

聯係人:唐湘如

聯係電話:13560158245

電子郵箱:tangxr scau.edu.cn

附件3-2

香稻增香增產栽培技術

—、技術增產提質增效情況

與常規栽培技術比較,該技術生產每畝肥料成本增加20元,而施肥次數減少1次即所花成本每畝減少20元,總生產成本相當。項目研究成果的大範圍推廣應用,極大的推動了我國水稻產業技術的發展,提高了我國稻穀產品的質量安全水平,促進了農民增收,經濟、社會效益顯著。此外,本技術中的香稻專用肥含有15%的有機肥替代化肥,地降低了技術應用地區化肥的投入量,有利降低水稻生產化肥用量過多對生態環境的汙染。另外,香稻專用肥中的有機肥是利用雞糞有氧發酵製成,通過“變廢為寶”,降低了養雞場對環境的汙染。

緩解了我國香米供需矛盾,解決了香稻種植地域性限製、香稻大麵積擴大生產香氣不濃、產量低且連年栽培香氣下降的“卡脖子”問題。引領和推動了我國香稻產業的高質量高效益品牌化發展,解決了水稻生產中“豐產不豐收”的問題,助力鄉村振興,促進糧食安全。該技術實現了香稻具有增產和增香提質的作用,達到了香米的“香氣、品質和產量的協同提高”。應用“香稻增香增產栽培技術”生產濃香的香稻穀,公司以高於常規栽培香稻穀30%以上價格收購,增加農民種稻的經濟收入,助力稻米產業振興。

二、技術要點

①選用適應當地的香稻品種組合:如華南地區的19香、南晶香占、軟華優金絲和青香優19香等。

②培育壯秧:播種量按每畝大田常規香稻品種2.5 kg~3.0 kg,雜交香稻組合1.5kg~2.0kg。其它育秧技術措施,按水稻拋秧技術規程和水稻工廠化育秧技術要求進行管理。

③多苗稀植:一般插(拋)栽穴數為1.5~1.7萬穴/畝,常規香稻品種5-6苗/穴、雜交香稻組合3-4苗/穴。

④基肥深施結合返青分蘖期追施“香稻專用肥”:整田時作全層基肥施用“香稻專用肥”30 kg~50 kg/畝;插(拋)秧後6 d~7 d,追施分蘖肥“香稻專用肥”20kg/畝。

⑤噴施“香稻增香葉麵肥”:抽穗期用“香稻增香葉麵肥”200克/畝,兌水15-20kg噴施。或用無人機噴施。

⑥少水灌溉:插(拋)秧後淺水返青;分蘖期、長穗期和灌漿結實期,采用輕度落幹(土壤水勢為-25±5 kPa)的灌溉方式。

⑦防治病蟲鼠草害:按當地病蟲鼠草害預報,及時防治病蟲鼠草害。

⑧適時早收:比傳統優質稻栽培提早2-3d收割:早季常規香稻88%,雜交香稻83%實粒黃熟時;晚季常規香稻93%,雜交香稻88%實粒黃熟時。

三、適宜區域

適應於香稻種植區域。

四、注意事項

香稻專用肥的施用量要根據土壤肥力特點和耕作製度等適當調整,如前作為蔬菜,香稻專用肥施用可適當減少。

五、技術依托單位

1.華南農業大學

聯係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五山路483號華南農業大學

郵政編碼:510642

聯係人:唐湘如

聯係電話:13560158245

電子郵箱:tangxr scau.edu.cn

附件3-3

水稻三控施肥技術

一、技術要點

1.選用良種,培育壯秧:選用株型和群體通透性好、抗病性較強的高產、優質良種。育秧方式可采用水、旱育秧或塑料軟盤育秧等。大田育秧要求適當稀播,培育適齡壯秧。一般早稻秧齡為25~30天,晚稻秧齡為15~20天。

2.合理密植,保證基本苗數:根據育秧方式不同,可采用機插秧、人工插秧、拋秧等方式,每畝栽插或拋植1.8萬穴左右。雜交稻每穴插植苗數1~2條,每畝基本苗數達3萬條;常規稻每穴插3~4條苗,每畝基本苗數達6萬條。有條件的地方,推薦采用寬行窄株插植.插植規格以30 cm×14 cm為宜。

3.氮肥總量控製:根據目標產量和不施氮空白區產量確定總施氮量。以空白區產量為基礎,每增產100公斤稻穀施氮5公斤左右。空白區產量可通過試驗確定,也可通過調查估計。目標產量根據品種、土壤和氣候等條件確定。

4.氮肥的分階段調控:該技術的最大特點是“氮肥後移”,大幅減少分蘖肥,控製無效分蘖,在保證穗數的前提下主攻大穗。

在總施氮量確定後,按照基肥占40%左右、分蘖中期(移栽後15天左右)占20%左右、幼穗分化始期占30%左右、抽穗期占5%~10%的比例,確定各階段的施氮量,追肥前再根據葉色作適當調整。

5.磷鉀肥的施用:在不施肥空白區產量基礎上,每增產100公斤稻穀需增施磷肥(以P2O5計)2~3公斤,增施鉀肥(以K2O計)4~5公斤。在缺乏空白區產量資料的情況下,可按N:P2O5:K2O=1.0:0.2~0.4:0.8~1.0的比例確定磷鉀肥施用量。磷肥全部作基肥,鉀肥在分蘖期和穗分化始期各施一半。

6.水分管理:寸水回青,回青後施用除草劑。淺水分蘖,當全田莖數達到目標穗數80%~90%時(早稻插秧後25天左右,晚稻插秧後20天左右)排水曬田,但不宜重曬。倒二葉抽出期(插秧後40~45天)停止曬田,此後保持水層至抽穗。抽穗後幹幹濕濕,養根保葉,收割前7天左右斷水,不宜斷水過早。

7.病蟲害防治:以防為主,按病蟲測報及時防治病蟲害。結合浸種做好種子處理,秧田期注意防治稻飛虱、葉蟬、稻薊馬、稻瘟病等,移栽前3天噴施送嫁藥。插秧後注意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飛虱、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插秧後45天左右預防紋枯病一次。破口期防治稻瘟病、紋枯病、稻縱卷葉螟等,後期注意防治稻飛虱。采用“三控”施肥技術的水稻病蟲害一般較輕,可酌情減少施藥次數。

二、適宜區域

南方稻區(包括雙季稻和單季稻)。

三、注意事項

1.要保證栽插密度,每畝栽插1.6萬~2.2萬穴左右,不能太稀,保證高產所需穗數。

2.保水保肥能力差的土壤,或者栽插密度和基本苗不達要求的,應在插秧後5~7天增施尿素3~5公斤/畝。

3.若前作是蔬菜或綠肥的,施肥量要酌情減少。

四、技術依托單位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聯係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金穎東一街3號

郵政編碼:510640

聯係人:鍾旭華,梁開明

聯係電話:020-87579473,18919385178

附件3-4

水稻節水減肥低碳高產栽培技術

技術來源: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聯係電話:020-87579473

一、技術簡介

本技術是為解決當前水稻生產水肥用量高、溫室氣體排放強度大、高產與碳減排難兼顧等問題而研發的以“低排放、低汙染、低投入、高產量”為特征的水稻栽培新技術。本技術以水肥耦合技術為核心,以群體調控和低碳高產水稻品種為手段,通過肥、水、密等措施的優化集成,在保持水稻高產的同時,降低化肥與灌溉水用量,減少稻田溫室氣體排放與環境汙染。

二、技術要點

1.合理密植,插足基本苗。早稻每畝1.6~2萬穴,晚稻每畝1.8~2.2萬穴。

2.優化施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根據地力產量和目標產量確定施氮量。以珠江三角洲為例,每畝目標產量450~500公斤、地力產量250~300公斤設計。在地力產量的基礎上,稻穀產量每提高100 kg,需增施純氮5 kg,五氧化二磷2~3 kg,氧化鉀4~5 kg。

如果缺乏地力產量資料時,可根據目標產量和氮肥偏生產力確定總施氮量:

總施氮量(kg N/畝)=稻穀產量(kg/畝)÷氮肥偏生產力。

氮肥偏生產力是指每施用1 kg氮肥(以純氮計)所生產的稻穀kg數,一般取50 kg/kg N左右。既按“兩斤純N,產穀百斤”的原則計算氮肥用量。如用複合肥,各時期施肥量以氮肥為基準折算,餘下部分用單質肥料補足。

總施氮量確定後,按N:P2O5:K2O=1:0.2~0.4:0.8~1.0的比例,確定磷、鉀肥施用量。即:

總施磷量(kg P2O5/畝)=總施氮量(kg N/畝)×(0.2~0.4)

總施鉀量(kg K2O/畝)=總施氮量(kg N/畝)×(0.8~1.0)

例如,在中等地力水平、每畝目標產量為500 kg左右情況下,每畝施用純氮10 kg左右,五氧化二磷2~3 kg,氧化鉀8~10 kg。農家肥、綠肥和秸稈等有機肥,根據其施用量和養分含量,計入總施肥量中,在確定化肥施用量時予以扣除。冬季種植蔬菜或馬鈴薯等冬作的,其氮、磷、鉀肥對早稻的殘效分別按冬作施肥量的20%計,在早稻總施肥量中予以扣除。早稻稻草還田的,晚稻鉀肥用量減少50%。

3.確定不同時期施肥量及比例

在總施氮量確定後,按照基肥40%、分蘖肥20%、穗肥30%、粒肥10%的比例,確定移栽後各階段的施氮量。磷肥全部作基肥施用。鉀肥一半作基肥或分蘖肥施用,剩餘一半作穗肥施用。早稻一般不施粒肥。晚季葉色偏深或天氣不好時,粒肥中不施氮肥。

4.采用幹濕交替灌溉和中期曬田相結合的水分管理措施,在滿足水稻水分需求的同時節約灌溉用水,減少甲烷排放。移栽後在田間安裝水位管監測地下水埋深。不同生育階段田間水分管理指標:

移栽後10天內:保持淺水層。淺水移栽,返青後施用除草劑,維持淺水層2~5 cm,使秧苗快速返青,同時抑製雜草。

移栽後10天~夠苗曬田前:幹濕交替灌溉。移栽後10天內在田間安裝水位管,建立2~5 cm水層。此後實行幹濕交替灌溉,即每隔2~3天觀測一次田間水位,當水位自然落至地下15 cm時,灌水建立2~5 cm水層,如此循環。

夠苗期~倒二葉抽出期:中期曬田。當田間莖蘖數達到目標有效穗數的80%左右時,排水曬田,至倒二葉抽出期重新上水,建立2~5 cm水層。

倒二葉抽出期~見穗:幹濕交替灌溉。

見穗~成熟期:為防止水分虧缺對水稻結實的影響,在見穗期(抽穗1%)建立2~5 cm水層,維持7天田麵有水。此後實行幹濕交替灌溉。收割前7~10天排水落幹。

移栽稻不同生育階段田間水分管理及指標

三、技術依托單位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聯係地址: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金穎東一街3號

郵政編碼:510640

聯係人:鍾旭華,梁開明

聯係電話:020-87579473,18919385178

附件3-5

機插水稻優勢蘖位栽培技術

適宜推廣地區:廣東省。

技術特點:針對機插水稻優質豐產、養分高效利用和輕簡高效栽培的需求,配套集成了集中育秧技術、機插技術和優勢蘖位發生與成穗水肥調控技術。技術的運用可使肥料和農藥用量減少20%以上、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個百分點,水稻產量略有增產,稻米品質得到顯著提高。

編製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指導專家:張彬,13450255652

附件3-6

粵北機收再生稻栽培技術規程

適宜推廣區域:粵北地區

技術特點:該技術以強再生力品種選擇、科學水肥管理為核心,2022年再生季產量首次突破450公斤;2023年始興縣百畝示範片早稻-再生稻周年畝產首次突破1000公斤。該技術可比一季稻每畝增產300公斤以上,比雙季稻每畝節本增收300元以上。適宜於在粵北一季稻區和雙季緊張區應用,以提高區域糧食產量和經濟效益。

編製單位: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

指導專家:鍾旭華,梁開明,18719135178

具體賽程設置,點擊查看👇👇👇

設計:歐劍釗

來源:南方農村報


版權聲明:未經許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
編輯 張植宏

更多内容请点击【綜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