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行外匯數據
指數行外匯數據

户减他深入基層調研

时间:2025-05-05 00:53:13来源:

全國人大代表謝汝朋:提高家禽疫苗補貼,全国禽疫為養殖戶減負_南方+_南方plus

作為陽江陽春市小生花蛋綠殼蛋雞特色產業的帶頭人,全國人大代表謝汝朋長期關注特色養殖育種等領域。养殖2024年,户减他深入基層調研,全国禽疫發現家禽養殖業存在垂直傳播疫病淨化和疫苗成本高、代表接種率低等突出問題。谢汝今年,朋提他提出加大對家禽養殖疫苗補貼並簡化申請流程,苗补加強特色家禽品種白血病與白痢疫病淨化及產業扶持。养殖

加強特色禽種疫病淨化及產業扶持

擺脫養殖業“芯片困境”

2024年全國兩會,謝汝朋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全国禽疫特色養殖育種投入不足等問題,提出了“關於扶持地方特色種養產業聯合育種”的建議,推動了一係列關於現代種業提升、育種創新的細化政策出台。今年,謝汝朋的關注點依然聚焦家禽養殖領域。

過去一年,謝汝朋走訪了陽江、茂名、武漢和上海等地大大小小的家禽養殖場。  受訪者供圖

在走訪了陽江、茂名、武漢和上海等地大大小小的家禽養殖場之後,謝汝朋了解到許多養殖戶因疫病頻發而麵臨巨大的經濟損失。“有養殖戶反映,近兩年雞苗質量不穩定,疫病多,養殖成本越來越高,利潤卻越來越低。”

“受國外原種限製影響,部分家禽核心種源仍依賴進口,國產種苗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商品代養殖抗病性下降、疾病發生率上升。”謝汝朋介紹,近年來我國家禽疫病高發,給養殖戶造成巨大損失,根據農業農村部的公開數據,2022年家禽疫病引起損失超5億羽,直接經濟損失超過300億元。2023年部分引進肉雞品種因種源退化,商品代呼吸道疾病發病率較國產品種高15%-20%。

“2024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家禽疫病呈現高發態勢,禽流感、白血病、白痢等疾病對養殖業造成嚴重威脅。”其中,免疫抑製病與垂直傳播疾病危害顯著。例如禽白血病,2024年國內仍有零星暴發,J亞群病毒通過種蛋垂直傳播,曾祖代種雞感染可導致24萬隻商品雞受損。

擺脫養殖行業的“芯片困境”,謝汝朋認為可以加強中國特色家禽品種白血病與白痢疫病淨化及產業扶持,希望通過政策支持和技術創新,加大對地方特色育種工作的資源投入,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合作,促進新品種、新技術、新市場的形成,不斷提升特色家禽品種的種苗質量,遏製因種源退化等原因導致的疫病多發問題。

新增高發家禽疫病疫苗補貼

減少家禽疫病

減少家禽疫病發生,更直接有效的做法是打疫苗。謝汝朋在調研中發現,隨著養殖利潤的降低以及疫苗成本的升高,部分養殖戶甚至不願給家禽打疫苗,加劇了疫病發生,進一步降低養殖利潤,形成惡性循環。

“家禽每羽疫苗成本約0.8-1.5元。按全國養殖規模測算,僅疫苗支出每年超200億元,中小養殖戶負擔沉重。”謝汝朋介紹,現行政策僅對部分強製免疫疫苗(禽流感)提供“先打後補”補貼,申請流程比較複雜,且隻能線下申請。同時養殖場亟須的、當前高發的疫病,如新城疫、傳染性支氣管炎、傳染性支原體、傳染性鼻炎、傳染性貧血疫苗(及其禽用聯苗)未納入補貼,導致防疫覆蓋水平低。

疫苗成本占比高、補貼覆蓋範圍有限、申請流程繁雜,是落實疫苗防控手段麵臨的主要問題。於是,謝汝朋提出,可擴大疫苗補貼範圍和力度,按照“先打後補”的方式,新增高發疫病疫苗補貼。簡化申請流程,整合現有地方係統,建設全國統一信息平台,實現疫苗采購、免疫記錄、檢疫數據等全流程線上填報、“一網通辦”。

設立專項補助資金

補齊鄉村科學、體育、藝術教育短板

2024年12月,謝汝朋深入東莞、深圳等地多所中小學調研,發現其教學設施設備完善、師資力量雄厚。謝汝朋認為,隨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單純依靠知識儲備、應試能力和簡單技能無法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社會更需要具備創新思維、批判精神、實踐能力、團隊協作和藝術素養的全麵發展型人才,而科學、體育、藝術教育對於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至關重要。

“然而,很多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學校在科學、體育、藝術等方麵的教育與發達地區存在顯著差異。”謝汝朋指出,中西部、農村地區學校相關教學設施匱乏、師資短缺且專業能力參差不齊,當前政策支持下的資金分配與地方實際需求仍存在較大差距。這些學科教育資源的缺失製約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影響學生全麵發展。

謝汝朋認為,須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中小學完善科學、體育、藝術教育設施和教師力量。具體舉措包括設立專項補助資金,重點向中西部、農村地區傾斜,用於建設標準化的教學場所和采購智能化教學設備。在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方麵,他建議提高體育、藝術、科學教師的薪資水平,落實偏遠地區崗位津貼,吸引優秀人才紮根基層;將體藝科教師納入“特崗計劃”“銀齡講學計劃”等政策覆蓋範圍,擴大招聘規模。同時還需建立體藝科教師專項培訓體係,推動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學校結對幫扶,以實現資源共享。搭建城鄉共享的數字化教學平台,提供優質課程資源。


采寫:南方農村報記者 李國華




編輯 劉涵

更多内容请点击【綜合】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