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市花都區炭步鎮藏書院村,一場關於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的藏书村舊建築修葺工程徐徐開展,讓這座古村煥發了新的院村生機。
藏書院村始建於明清時期,个岭距今約400年曆史,南古傳統村落建築麵積占全村建築的新生三分之一。這裏擁有廟宇、藏书村炮樓、院村祠堂、个岭書舍、南古古巷道、新生古民居等整齊統一且保存完好的建築群,被授予“廣州市美麗鄉村”“廣東省傳統村落”“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等稱號。
藏書院村村貌。
2020年11月,廣州市房屋開發建設有限公司與廣東城投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啟動修葺工程,曆經兩年竣工。團隊遵循“不改變原狀”的原則,力求在修複過程中保留建築的曆史風貌和文化內涵。房建公司古建築事業部及該工程技術負責人方梅告訴記者,他們深入研究曆史資料,采用傳統材料和工藝,力圖修繕部分與傳統村落的曆史風貌相協調。
方梅(右)在介紹修葺工藝。
修葺工程包括譚氏宗祠、譚氏祖祠、蘭堂書院、南北炮樓等多個重要建築。在修葺工程中,嶺南傳統工藝得到了充分展現和傳承,大量運用了包括磚雕、灰塑傳統裝飾工藝和和烏煙、青磚、大街磚等的傳統材料。
灰塑工藝采用礦物質顏料,精心製作,傳統工藝手法促使塑造的人物、瓜果、動物栩栩如生,突顯嶺南特色;磚雕修複參照現存部分或調查研究曆史年代、風格特點進行,從勾畫圖案到精心打磨,每一步都嚴謹細致。屋麵則按照原形製鋪設傳統碌筒瓦,從檢查桁條、桷板到鋪瓦筒,每一道工序都遵循傳統方法,確保屋麵的美觀和耐用。
灰塑工藝突顯嶺南特色。
修複過程中,團隊對木構件修複尤為重視,工藝技術嚴格按照原形製、原材料、原尺寸、原工藝進行,保留了古建築的曆史真實性。在做好防腐、防白蟻等的基礎上重新刷漆,讓木構件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藏書院村是研究明清時期嶺南建築的重要資料。通過修葺,讓廣府文化遺產得以保存,為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財富。修葺後的藏書院村,成為了花都區乃至廣州市的亮麗名片,吸引眾多遊客前來參觀。
修葺後的建築內部整潔亮堂。
通過活化利用,藏書院村正在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經濟資源,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大動力。同時,修葺工程的實施也提升了村民的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在參與修葺過程中,他們不僅學習到了傳統工藝,更增強了對本土文化的自豪感。
“項目建成後,這裏便成孩子們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家園了。”方梅介紹,藏書院村創建了“洪拳少年”黨建品牌,開辦公益武館、閱讀班、手工班、書法班、繪畫班,針對青少年及家庭開展“護苗”宣傳活動。
藏書院村——譚氏宗祠傳統建築。
通過保護和修繕,藏書院村的傳統建築正在煥發出新時代活力。
撰文:黃旭君 陳相成
來源:南方農村報